(按一级学科修订)
(按二级学科修订)
一级学科名称 |
民族学 |
学科代码 |
0304 |
二级学科名称 |
民族生态学 |
学科代码 |
0304Z8 |
一、培养目标
1、政治目标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目标
系统掌握民族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全面了解民族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高外语水平,具备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外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拥有开展民族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独立研究、教学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3、就业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和应用型高层次民族生态学专门人才。通过学习和掌握民族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民族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与民族发展事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
二、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
|
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 |
研究内容 |
导师队伍 |
1 |
民族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与民族传统知识保护 |
桑卫国 |
2 |
民族生态学 |
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利用 |
龙春林 王俊丽 |
3 |
民族生态学 |
民族地区植物生态学 |
冯金朝 周宜君 肖春旺 |
4 |
民族生态学 |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
夏建新 刘 颖 金 军 王文忠 焦玉国 林伟立宋宏伟 李传波 |
三、修业年限
民族生态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和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21学分。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订研究生学习计划,安排实践调查,组织学术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培养方式包括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实践活动与开展科学研究等。学习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学术报告、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等。须提交实践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中期考核一般在修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后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科研能力等。考核合格者可以进入毕业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学习,作肄业处理。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总学分21学分,其中课程19学分,科研与学术交流环节2学分。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注 |
公共必修课 |
9999-3-42-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1 |
|
9999-3-41-01 |
公共外语 |
72 |
2 |
1 |
|
公共选修课 |
9999-3-42-02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8 |
- |
1 |
研究生自愿选修 |
专业必修课 |
0304-3-05-22 |
民族学研究方法 |
18 |
1 |
1 |
|
0304-3-21-04 |
|
54 |
|
|
0304-3-21-01 |
专业研究方法课 |
36 |
2 |
1 |
|
0304-3-05-03 |
民族学经典文献导读 |
54 |
3 |
1 |
|
0304-3-05-04 |
民族学学科前沿理论 |
36 |
2 |
2 |
|
0304-3-21-02 |
保护生物学 |
36 |
2 |
1 |
|
0304-3-05-23 |
当代民族学优秀论文选读 |
18 |
1 |
2 |
|
专业选修课 |
0304-3-21-03 |
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 |
36 |
2 |
2 |
研究生可在一级学科或由各专业指定的相近学科范围内选修专业选修课程 |
0304-3-21-04 |
自然资源管理 |
36 |
2 |
2 |
0304-3-21-05 |
民族植物学 |
36 |
2 |
2 |
0304-3-21-06 |
资源植物学 |
36 |
2 |
2 |
0304-3-21-07 |
环境模拟与评价 |
36 |
2 |
2 |
0304-3-21-08 |
环境数学方法 |
36 |
2 |
2 |
0304-3-21-09 |
人类学概论 |
36 |
2 |
2 |
0304-3-21-10 |
法学概论 |
36 |
2 |
2 |
补修课程 |
|
生态学 |
|
- |
2 |
|
|
民族学 |
|
- |
2 |
|
必修环节 |
-- |
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 |
|
2 |
|
|
六、其他培养环节
(1)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
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为必修环节,计2学分,不得用其他学分抵扣。科研活动与学术交流学分计算办法(以下各类最高计1学分):
1)参加本专业全国性或专业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0.5学分/次
2)参加境外学术交流1.0学分/次
3)主持博士研究生科研项目1.0学分/次
4)参加由导师主持的校级以上正式立项本专业科研项目1.0学分/次
(2)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一般在修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后进行,通常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科研能力等。考核合格者可以进入毕业论文开题阶段。
(3)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未按时完成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必须延期毕业。开题未通过者可延期半年再次开题。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进行必要的调研和文献阅读,确定论文选题。选题确定后,研究生应在文献阅读和预实验的基础上,提交开题报告。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来源、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3)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包括实施技术路线图);
4)论文预期取得的结果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
5)论文工作计划。
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文字精练通顺,条理分明,图表清晰。研究生导师须认真按照要求审阅开题报告,并签署意见。由导师组负责人组织博士或硕士导师组成的评议组(3-5人)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开题报告导师组长签署意见后交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留档。
(4)预答辩等环节
实行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后,由研究生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后,可以参加预答辩。预答辩由导师组统一组织,每年春季和秋季各安排一次。预答辩未通过者或未完成不能进入论文评审和正式答辩环节。为确保论文有足够的修改时间,预答辩时间应比论文送审时间至少提前一个月。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专家组须有5名以上专家组成,其中至少2名校外专家。预答辩专家组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符合申请相应学位的要求等进行全面审核。
七、学位论文答辩
1.发表论文要求
论文发表应以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为第一作者单位,为排名第一的作者或独撰。发表论文均指研究型学术论文,不包括会议报道、书刊评介、纪念文章等。民族生态学属于文理交叉学科,根据博士生的实际研究方向,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如下:
民族生态学中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植物生态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按照理学类进行论文要求,即要求至少发表2篇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中,在SCI及以上期刊发表1篇,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1篇。
民族生态学中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按照法学类进行论文要求,即要求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3篇本专业学术论文。
毕业资格审核前按照发表论文要求提交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以期刊原件为准,电子期刊论文发表必须有全文和DOI)。
其他相关规定:
(1)EI/ISTP检索论文1篇可视作核心刊物论文1篇。其中,《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学报》(自然科学版)仅限1篇。
(2)发表在正式出版的论文集上英文论文(除SCI/SSCI/A& HCI/EI/ISTP检索),须将全文提交学院教授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的可视作核心刊物论文。
(3)SCI检索论文1篇可视作核心刊物论文2篇。
2.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研究生要求撰写学术性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须具备以下内容:
(1)研究目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3)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含技术路线图)
(4)研究结果与分析
(5)讨论、结论和建议
(6)参考文献(至少70篇,其中50%为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7)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3.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针对研究问题,有理有据,有科学可信的结论。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有创新点。字数不少于8万字。不得抄袭和弄虚作假。完成学位论文后,经导师同意,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全部学位论文需通过匿名评审,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八、必读文献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1 |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
林耀华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7 |
2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费孝通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9 |
3 |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
宋蜀华、白振声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8 |
4 |
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 |
宋蜀华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9 |
5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
徐万邦等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6 |
6 |
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 |
田继周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6 |
7 |
民俗学概论 |
钟敬文等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8 |
8 |
社会学概论 |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4 |
9 |
世界文化史 |
裔昭印等 |
华东3451515新时代赌场出版社 |
2000 |
10 |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 |
于琨奇等 |
科学出版社 |
1999 |
11 |
中国民族概论 |
宋蜀华、陈克进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2001 |
12 |
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 |
何星亮 |
商务印书馆 |
2003 |
13 |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 |
姜汝真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1992 |
14 |
宗教学通论 |
吕大吉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9 |
15 |
民族伦理学 |
熊坤新 |
金年会体育在线登录出版社 |
1997 |
16 |
生态学 |
李博主编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 |
17 |
植物生理生态学 |
蒋高明等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5 |
18 |
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 |
马世骏主编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1991 |
19 |
生态学基础 |
Eugene P.Odum著 孙儒泳译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1 |
20 |
Community Ecology |
R.J. Putman |
London or New York: Capman & Hall |
1995 |
21 |
植物生态的数量分类方法 |
阳含熙等著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1 |
22 |
植物与环境 |
R.F. Daubenmire著 曲仲湘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 |
23 |
Ecology: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
A.Weibe etal.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3 |
24 |
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 |
薛达元等著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25 |
民族地区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案例研究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26 |
民族地区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与惠益分享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27 |
民族地区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技术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28 |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29 |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传统管理 |
龙春林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9 |
30 |
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研究 |
薛达元主编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12 |
31 |
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 |
薛达元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2009 |
32 |
生物多样性获取与惠益分享——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经验 |
薛达元 秦天宝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6 |
33 |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现状与保护 |
薛达元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5 |
34 |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 |
薛达元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97 |
35 |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
薛达元等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94 |
36 |
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 |
薛达元等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1991 |
37 |
植物生态的数量分类方法 |
阳含熙等著 |
科学出版社 |
1981 |
38 |
应用民族植物学 |
裴盛基、龙春林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1998 |
39 |
民族植物学 |
裴盛基等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08 |
40 |
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裴盛基、龙春林 |
中国林业科学出版社 |
2008 |
41 |
Selected Guidelines for Ethnobotanical Research: A Field Manual |
Miguel N. Alexiades |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
1996 |
42 |
2011-2012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 |
中国生态学学会编著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 |
43 |
湿地生态学 |
陆健健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 |
44 |
现代生态学 |
戈峰 |
科学出版社 |
2008 |
45 |
全球生态学 |
方精云等 |
科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
2000 |
46 |
生态学研究方法 |
张文军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7 |
47 |
基础生态学 |
孙儒泳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
48 |
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Fifth Edition). |
Charles J. Krebs |
Benjamin Cummings |
2001 |
49 |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
Manuel C. Molles Jr |
|
2002 |
50 |
Systems Ecology: an introduction. |
Howard T. Odum |
Wiley-interscience |
1983 |
51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钱易,唐孝炎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
52 |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田德旺,朱捷编著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7 |
53 |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论 |
刘铮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2009 |